2010-06-16

上海印象.新舊交織(新天地,田子坊,1933老場坊) (完成)

 
新天地,早上仍在沉睡,午後逐漸醒來,晚上,才是它最誘人的時刻,
這裡的老房子,比起田子坊要華麗的多,除了經過裝扮,原本的建築飾樣也透露它的主人曾是租借時期的有錢人,現在,也由高檔的餐廳持續展示它的時尚氣質,這一帶,不光地陪說的美女超多,其實也不缺乏型男,只是在仿歐洲露天夜間用餐的氛圍~就是維持一種昏暗的鬆弛感,客人們都是隱形的,只有店家招牌和復古的昏黃路燈在指引著來往的遊人,煙味,酒味,各種食物的味道,幾乎是用嗅覺取代了視覺的感觀,是一種"異國情調的異國情調"
有一說,"石庫門"一詞,本是指石箍門,就是用石塊砌成門框,後來叫著叫著就成了石庫門,這些房子是當時在上海的洋商人蓋&賣給因閃避戰亂而擠進租借安居的中國人住的,當然,能買得起房的,一定是有錢人,之後,隨著人口不斷增加,擁有房子的人就當起房東,租客當起二房東...原本只住一戶的洋房,最後塞進n戶人家,生活品質也不好,有錢人當然是再找更舒適的環境居住,而留下的,就是某個年代上海經典的生活寫照,其中一例,就是想約會談戀愛,都會到黃浦江邊,免得在小房小弄裡被鄰居們指指點點...類似的房舍或者說是改良的石庫門,在上海還看得到,只是,在新天地,看到的已經是一區"新"天地,是跟上時代潮流的現代風情,有陣子台灣常在談論的"古蹟再利用"或是"資產活化",新天地或許是個範本,但它的活化已經等同商業化...
若希望能感受到多一些人文或創意的氣息,田子坊,是一個選擇

田子坊據說發展得很快,從一年前的一條巷子的改造,到現在已延伸至周圍的其他巷弄,發展最多的還是商業行為,只是這裡的店,比起新天地,是輕量級的,意思是,比較平民化一些,古樸味還在,而且還有婆媽最愛的菜市場,不過,再過一年會不會就全變了樣呢?

1933老場坊,前身是日本人設置的屠宰場,建築的概念和型式都很先進,目前也是吸引一些餐廳和潮流商品進駐,頂樓還建有一個很前衛的表演舞台,定期會有主題活動,整體應用類似台北西門町的紅樓,但周邊環境並沒有特別配合發展,所以,大白天的,大概也只有有興趣的觀光客會來閒逛,要看到有人氣的1933可能得等中午以後,或是有辦活動的時間吧
* * *
現在,台灣講求發展"文化創意"產業,但最終還是強調產值和商機,我不確定上海是不是也在流行此道,只是不可否認,用老瓶裝新酒,新鮮感和話題性絕對能吸引人,好達到"活化"的目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